6月19日的《湖北日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16日陽新縣11名常委班子成員聚焦“四風”,當面鑼,對面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其中,政法委書記吳大洪對縣委書記童金波的批評很尖銳:“上主席台前,提包別人拿,茶杯別人端,你知道會場底下的幹部怎麼看?難道你就不能自己拿一拿?”同樣是這一天的報紙,《人民日報》“今日談”刊發了題為《“拎包”之勞別都代勞了》的言論,批評領導幹部找人拎包的現象,可見這一現象不可忽視。
  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不難看到不少縣處級、地廳級領導這樣的畫面,安排工作的會也好,動員會也好,學習會也好,查找問題的會也好,自己當甩手掌柜,有專人拎包端茶杯,有專人記錄,有專人不斷地添水。自己在主席臺上一臉正氣談如何反“四風”,部屬在臺下認真聆聽消化如何反“四風”,這樣的反差,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從藝術的角度講,就叫喜劇效果吧。
  領導幹部自己拎不拎包,自己端不端茶杯,說到底,還是官品的問題,還是“四風”的問題。舉手之勞,何必找人代勞,這就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反映;自己能動手不動手,願意有人鞍前馬後效勞,習慣有人左右侍候,應該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表現。這種由特權思想支撐的“官範兒”,在群眾面前總是高高在上,“官架子”十足,自然會拉開與群眾的距離,就不會與群眾的身份考慮群眾的事,就不會真心實意雲解決群眾需要解決的事。
  應該這樣說,領導幹部找人拎包端茶杯的現象,群眾心裡最反感。自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還少見有哪一級領導幹部認識到這一“四風”問題。湖北陽新縣領導班子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開了先河,把這一問題擺上了桌面,就應該引起各級領導幹部的高度重視,在這面鏡子前認真反思,用行動來改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去用來比喻剝削階級,今天的領導幹部如果養成了這一習慣,恐怕為官的路子就到了盡頭。
  媒體曾刊登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當正定縣縣委書記時下鄉在地頭查看棉花生產情況的圖片,圖片中習近平穿著背心,自己拎著包,站在棉花地里察看,身邊只有一人相陪,表情自然,隨和,很接地氣,沒有一絲官氣,讓人感到特別親切。縱觀人民群眾愛戴的官,像焦裕祿、孔繁森、楊善舟等,無一不是自己拎著包、提著包、背著包輕車簡從奔走在人民群眾中間。比起那些開會、下基層總有人拎包端茶杯的領導幹部,不同形象、不同品位、不同素質的“官範兒”一看就明白。前者,那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的官;後者,那是走形式擺架子圖權利虛情假意的官。
  群眾喜愛哪種範兒的官,不言而喻。
  文/付尹  (原標題:從拎不拎包看官員屬哪一類“官範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kksibaxbp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